瓜头鲸

Peponocephala electra   Gray
   

  43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雄性体长约2.5 m,雌性约2.4 m;已记录的最长雄性体长2.64 m,雌性2.78 m。无喙,头较尖而上面观略呈三角形。背鳍高而镰刀形。鳍肢中等长,梢端尖。体大部分呈暗灰色,每侧的披肩在头部狭窄,在背鳍下方急降后又急升,边界常不明显。有1条浅色斑从呼吸孔到额隆尖。眼斑延伸至额隆,成为三角形黑斑,状似面具。唇常为白色,喉部常有白色区并沿腹部从脐前缘延伸到肛门。

与其他海豚科种类的头骨比,瓜头鲸头骨的吻突相对较宽,眶前凹相对较深。头骨的形状、大小和牙齿数与瓶鼻海豚的头骨相似。但瓜头鲸的牙齿小得多,眶前凹与齿列后端的距离相对较大。每齿列的牙齿20~26枚。
椎式:C7,T13~14,L17~18,Ca41~44=81~82.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无喙,头略尖而呈三角形。鳍肢中等长,梢端尖。每齿列的牙齿20~26枚。

生物学

栖息在北纬40°到南纬35°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大洋水域。瓜头鲸常
聚集为大群,一个群体里通常有100~500头瓜头鲸或更多。它们常与弗氏海豚群混合,也曾看到它们与飞旋原海豚和瓶鼻海豚混合。它们常利用过往船舶的船首波乘浪前进。最小的性成熟雌性体长2.3 m,最小的性成熟雄性2.48 m。妊娠期估计约1年,初生时的体长约1 m。它们主要摄食乌贼类,也食小鱼及虾。
在日本和歌山县青岛(Aoshima)集体搁浅的瓜头鲸中,从1头雄性观察到其听神经遭到鼻居吸虫 Nasitrema 的严重破坏。已记录的内寄生物还有绦虫类的叶槽绦虫Phyllobothrium,线虫类的领航鲸狭尾线虫 Stenurus globicephalae、吸尾线虫Halocercus 和典型异尖线虫A.typica,棘头虫类的球茎体棘头虫Bolbosoma。外寄生物和偏利
共生物有鲸虱类和藤壶类。
在菲律宾、印度尼西亚、马来西亚以及圣文森特岛附近的加勒比海,瓜头鲸被梭镖和流刺网渔业小量捕获。日本青岛太地港(Tajji)的驱赶渔业捕捉成群的瓜头鲸。东太平洋的黄鳍金枪鱼围网渔业也偶有兼捕。这些直接猎捕和误捕对各地方种群的影响不详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东海:台湾(北港、东港、台南、高雄),南海:台湾(恒春)。